
点赞天城大
近日,由市教育两委主办的“弘扬抗战精神·砥砺复兴力量”——2025年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(本科院校组)获奖结果揭晓。我校选送的作品《从“血肉长城”到“钢铁防线”:抗战精神的复兴力量》,凭借其深刻的立意、扎实的理论和生动的演绎,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,斩获一等奖!思政课教师于蕾、国际工程学院辅导员田雨荣获“优秀指导教师”称号,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,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。


从“长城”到“长空”
一堂跨越时空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

如何让抗战精神在当代青年心中真正“活”起来?我校获奖团队通过“情感浸润、专业赋能、价值引领”的育人闭环,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青年如何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“人民城市”的生动实践。参赛作品以“血肉长城”与“钢铁防线”为核心意象,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对话。课堂从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激昂旋律切入,带领观众重温长城抗战的烽火硝烟,在“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”的英雄群像中,解码先辈用血肉筑成新长城的“红色基因”;继而,课堂将视线从“血肉长城”拉向“钢铁长空”,通过讲述歼-10战机“从无到有”的研发史,生动诠释了“百折不挠、坚韧不拔”的必胜信念如何铸就新时代的“钢铁防线”。最后,课堂从历史与当下的光荣回归我校的育人实践。作品巧妙地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与我校 “人民城市”特色思政品牌相融合,聚焦我校“革命丰碑”展览的青年志愿者团队,生动展示了他们如何用脚步丈量城市,用专业所学寻访、测绘、宣讲天津红色旧址。展现出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寻访,更是一场守护“人民城市”红色血脉的青春行动。
从“备赛”到“品牌”
一堂“全校联动”的思政“金课”

近年来,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,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“人民城市”特色思政课品牌。此次市赛佳绩,正是在学校“人民城市”特色思政课改革的沃土上培育出的花朵。市赛之前,学校就已成功举办“我眼中的人民城市”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大赛。校赛作为“人民城市”特色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,不仅为市赛选拔了最优秀的团队,更在我校营造了“人人讲思政、处处是课堂”的浓厚氛围,实现了从校赛到市赛的无缝衔接与质量跃升。备赛期间,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专业优势,相关单位部门主动作为、通力合作,为参赛团队“保驾护航”,充分展现了“三全育人”的强大合力。
指导教师的倾心投入是作品高质量呈现的关键。指导教师于蕾表示:“一堂优质的思政课应当实现‘历史逻辑、理论逻辑、实践逻辑’的有机统一,让学生真正成为精神的传承者而非旁观者。我们始终围绕‘如何让抗战精神与青年同频共振’展开,让宏大精神理念可感可触、落地生根。”指导教师田雨谈到:“从备赛初到反复排练,我见证了同学们从‘迷茫’到‘坚定’的蜕变。这份荣誉体现了学工队伍与教学队伍的协同育人,见证了同学们理想信念的升华和综合能力的淬炼。”
为了讲好“血肉长城”的故事,团队成员穿行于天津的大街小巷,用脚步丈量红色遗址;为了诠释“钢铁防线”的内涵,他们反复研读档案、打磨讲稿,经常奋战至深夜。这个从“被动听讲”到“主动宣讲”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次最深刻的学习。学生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,不仅强化了对党的历史等理论的知识素养,更在灵魂深处完成了对抗战精神的深度内化。当他们站上讲台,用亲身实践和同辈话语去诠释宏大理论时,不仅点燃了听众,更完成了对自我的强大价值引领。正如参赛学生单雯琪所言:“这次获奖更是一份责任。我们把课本上的文字,变成了脚下丈量的土地、眼中鲜活的故事。未来我们将继续用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,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”
此次获奖是对我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集中检阅,更是我校“人民城市”特色思政品牌建设成效的生动展示。学校将以此为契机,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,打造更多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力量的思政“金课”,引导广大天城大学子在建设现代化“人民城市”的生动实践中,成长为懂城市、爱人民、勇担当的栋梁之材。